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广西青年点亮非遗焕新之路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5-05
摘要: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与共青团广西区委联合推出“非遗焕新 我正青春”五四主题创意海报,呈现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青春风采,诉说他们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动人故事,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和
         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主体,对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广西,一股股青春力量正以不同方式传递非遗魅力、释放创意活力,以创新之心坚守传承之道。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与共青团广西区委联合推出“非遗焕新 我正青春”五四主题创意海报,呈现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青春风采,诉说他们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动人故事,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努力让活态的乡土文化看得见、听得到、尝得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在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点的行动中贡献青年力量。一起来看看这些青年在非遗焕新路上的故事吧!

          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以匠心融合创新,让更多人爱上六堡茶。

          在六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石濡菲的母亲韦洁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从小就在六堡茶香的浸润中成长。高中毕业后,石濡菲决定回到家乡,与母亲共同经营茶厂。“新时代新茶人,要敢于开创新思路。”石濡菲认为,非遗技艺不能故步自封,要将创新与传承相结合,让六堡茶走向世界。

          “80后”石濡菲虽是非遗界的年轻后辈,但她努力用年轻人的眼界、思维,为家乡梧州市六堡镇的茶产业开拓了一条走向世界的大道。2015年,“石濡菲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除了对六堡茶的品种、口感创新外,工作室还开展经营模式创新、包装推广创新等。石濡菲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了六堡茶的点心、雪糕以及六堡茶面膜、沐浴露等新产品。她还通过网上直播带货,“云”课堂以及“六堡茶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非遗“六进”方式助推六堡茶的线上销售与传播。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覃敏:守住初心,让毛南族“顶卡花”绽放更多元魅力。

         “传承、创新、发扬”,这三个词,浓缩了“85后”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覃敏与花竹帽文化传承故事的漫长时光。覃敏与“顶卡花”的结缘绝非偶然。她的母亲谭素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在母亲的影响下,覃敏从小就对花竹帽编织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覃敏一直致力于让花竹帽走出环江、走出国门,考虑当下市场情况,迎合新媒体发展潮流,将时尚元素融入传统编织中,开发手袋、台灯、摆件等编织新品。此外,她还将花竹帽的代表元素加入其他的物品当中,例如钥匙扣、耳环、灯饰等,通过更具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开拓市场,让前来环江旅游的游客带走“环江记忆”,也让多彩的毛南族文化被更多人熟知。

         为进一步壮大花竹帽文化传承队伍,覃敏积极收徒授艺。非遗传承与创新需要广大青年的共同努力和参与,覃敏说,“希望青年们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龟苓膏配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颜月月:用新意守艺,让“药食”非遗“活”起来。

         颜月月学习龟苓膏配制技艺将近10年。刚开始学习传统方法制作龟苓膏时,药液勾兑的环节成了颜月月需要解决的难题。勾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凭借手感判定勾兑分量,如果控制不好,做出的膏体弹性、硬度都会受影响。起初,她只能在实验室内支起一口大锅,一遍遍地进行搅拌、勾兑练习,失败便重来,直到形成特定的手感。

         如今,作为龟苓膏配制技艺梧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她,已熟练掌握选材、提取和勾兑等各项工序,也参与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研制出了荔枝龟苓膏、杂粮龟苓膏等新产品。

         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赵霞:始于心,践于行,让京族独弦琴文化一路生花。

         京族独弦琴属弹拨类弦鸣乐器,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一弦出百音,独弦可成曲,这是独弦琴最有魅力的地方。”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赵霞介绍。

          赵霞传承了京族独弦琴大师何绍独创的指套弹奏技法,让她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80后”独弦琴乐手。与京族独弦琴结缘25年以来,她一直致力于其传承和发展,利用直播向网友们宣传京族文化,展示独弦琴的魅力。同时,她积极开展线下教学,建立传习基地,进学校、进社区开展独弦琴普及。谈及愿景,赵霞表示:“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京族文化,让独弦琴在新时代焕发新机。”

          玉林茶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喜燕:努力让这方寸之间的玲珑精致走向世界。

         李喜燕生长在“茶泡世家”,她从小就看着父亲和奶奶制作茶泡,耳濡目染间让她与茶泡之间产生了深厚的羁绊。2015年,李喜燕从父亲手中接过錾刀,跟着父亲开始学习茶泡制作技艺。为了把珍贵而独具特色的茶泡技艺流传下去,李喜燕与父亲一起组织开展传习活动,带徒传艺、培养新人。2019年,李喜燕被评为玉林茶泡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两年,他们利用博物馆、公园、广场等场所,举办“玉林茶泡”宣传活动,开展“玉林茶泡”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让群众更真切地感受到玉林茶泡的魅力,激发孩子们对制作茶泡的兴趣,推进玉林茶泡的保护和传承。

        未来,她想联合学校以小班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孩子到茶泡坊亲手学习制作茶泡。“它不仅是一个工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我希望茶泡能走得更远。”李喜燕如是说。

         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军民:坚守竹与线的风骨,发扬“油+纸”的智慧。

         “让壮族油纸伞不止于‘伞’。”作为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军民自小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六岁起便跟着父亲韦延福学习壮族油纸伞制作。大学毕业后便致力于壮族油纸伞的传承发展。

         经过不懈努力,韦军民于2013年组建起非遗青年团队,将壮族油纸伞带进了北京名校课堂;2015年成立了公司,作为贵港壮族油纸伞技艺的传承基地。2017年,壮族油纸伞走出国门在意大利Gucci时装周亮相,并于同年荣获了2017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最佳商品推广奖”。下一步,韦军民将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为技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北海沙蟹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君翠:千捶百捣,守护舌尖上的“北海滋味”。

         作为北海沙蟹汁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君翠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生产者要完善制作技艺,保证产品质量,“不管其他方面做得多么好,质量才是根本之道。”

         为了发扬及传承传统沙蟹汁的制作技艺,保持沙蟹汁的纯正口味,让这项祖传百年的技艺得以流传,加强沙蟹汁的生产性保护,周君翠注册了沙蟹汁品牌,创建了第一家沙蟹汁生产企业,制定了第一份沙蟹汁的生产企业标准,建立2000平方米的沙蟹汁专业制作场所及正规的生产制作车间,制作生产的沙蟹汁销往全国各地,多家线上网络平台均有销售。

         南丹马尾绣代表性传承人胡秋妮:以绣针为笔,马尾线为墨,传承民族文化瑰宝。

         从小跟着奶奶、妈妈学习刺绣的胡秋妮,对刺绣有着天生的兴趣。“十几年前来到南丹,无意间在街上发现了一家小店,里面挂着好多南丹马尾绣作品,是我从未见过的新奇绣法,一下便被深深吸引住,也因此有缘认识了自己的恩师并正式拜师学习,然后一步步下定决心开始从事马尾绣事业直到现在。”谈到自己与马尾绣的结缘时,胡秋妮十分感慨。

         如今在南丹制作马尾绣的人已寥寥无几。为保护和传承南丹马尾绣,胡秋妮与老师时常会在工作室开设刺绣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体验南丹马尾绣。未来,胡秋妮希望开展更多的活动,“在我能力范围内,我希望能够尽量把南丹马尾绣做到最好,让更多喜欢爱好刺绣的人加入进来,共同努力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北流沉香线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志雄:赋予每根香醇正的气味,坚持做香文化的传播者。

         清末开始,北流六靖、石窝、清湾等乡镇的村民就已经以经营沉香为生。韦氏一脉相传,在传承中不断实践和改良,韦志雄是第四代传承人。“作为新时代的手工艺人,我坚持做好每一根香,希望更多的人能体会到香文化的魅力。”北流沉香线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志雄说。

         目前,韦志雄已有13名弟子跟随他传承制香技艺和传播香文化,他还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建立了香疗大师工作室,让非遗技艺文化进入校园。如今,香文化不仅是品位体现,也是一种时尚生活方式。韦世雄在南宁开设了非遗沉香体验馆,展示非遗技艺文化以及广西本土沉香原材料。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