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资讯 资讯 跟主席学国学 活动 公告

日照市东港区:四项举措,增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效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 作者:日照市东港区教体局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1-17
摘要:自被确定为省级劳动教育试验区以来,日照东港区结合区情、校情和学情,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努力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科研引领,丰富劳动教育载体,切实增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效。

自被确定为省级劳动教育试验区以来,日照东港区结合区情、校情和学情,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努力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科研引领,丰富劳动教育载体,切实增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效。

一、强化机制保障,高位培厚劳动教育“生根土壤”。

成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领导和指导。各学校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对劳动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落实方案和工作措施,明确职责,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东港区创建劳动教育实验区实施方案》《东港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劳动教育学科融合模式,根据在校学生年龄特点建立劳动清单,在全区中小学设立劳动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让中小学生劳有所依、劳有所获。把劳动教育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教育工作督导体系,通过开展常态化督导和专项督查、劳动教育质量监测等,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评优项目标准的重要内容,确保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二、强化科研引领,增强劳动教育内生力。

成立劳动学科教研共同体,配备劳动教育专兼教研员18名,专兼职教师695名。加强业务培训,累计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培训12次,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人力支撑。以学科教研共同体为支撑,积极开展全区“同备同上一节课”磨课研课主题活动,大力提升劳动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由劳动学科教研员根据教材按单元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组织骨干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每个团队由主备人和不少于3人组成团队进行先周集体备课。在备课团队集体打磨的基础上,由学科教研员、学科教研共同体成员(兼职教研员)进行再次把关审核后,向全区发布。学科教师在使用时结合实际进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截至目前共磨课研课256节,为学科教师搭建了磨课提升、研学相长的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了劳动学科的课堂教学水平。目前,已创建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5所,区级实验学校10所。开发木工、扎染、陶艺、非遗等校本课程120余门,通过开展“劳动+文化”“劳动+生态”“劳动+志愿服务”等融合教育,努力形成“一校一清单,一校一特色”。开展劳动教育研讨会2次,以综合实践为依托评选区级劳动教育优质课18节,7项劳动教育创新成果获市级项奖,2项参加省级评选,形成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

三、丰富教育载体,搭建劳动教育全阵地

通过“内建外联”方式拓展主题劳技室,根据学校劳动教育主题,采取挂靠、共建等方式,丰富劳动教育资源,体现特色,形成“一校一品一特色”发展格局。各学校克服校内场地相对不足的困难,打破资源瓶颈,开发打造校内种植实践基地56处、养殖基地6处。每班聘任劳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安全使用农耕用具,开展种植设计,种植蓝莓、草莓、西红柿、小麦、玉米等近20种蔬果作物,加强日常精细管理,记录生长过程,举办采摘品尝节、丰收节等活动,共同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价值。同时,充分挖掘社会面劳动教育资源,采取和村居、村民、企业、工厂、工人合作的方式,定期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依托东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农耕科普体验区,建立红领巾成长驿站,设立开心农场,分田到城区33所学校,为每所学校提供一块劳动试用田,构建以农耕体验为主的学校社会劳动育人模式。目前,全区共打造校外劳动教育基地42处,开展校内外劳动教育活动256校次,参与校外劳动实践活动3.5万余人次。

四、建立协同机制,营造良好劳动教育氛围。

充分建立家校社协同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委会作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共同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形成育人合力。通过问卷调查、生活自理技能比赛等形式强化生活自理技能、家政服务技能的掌握,开展整理个人物品,打扫房间,清洁好个人桌椅,做好个人卫生、养护花草、烹饪简单菜肴等,每周发放《家庭劳动实践教育卡》,精心记录日常劳动内容。寒暑假期间集中开展家务劳动、社会服务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及时做好家务劳动周记录评价表,以此为依托评选表彰一批劳动小能手,让劳动教育在社会大舞台中绽放生机和活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到校外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今年参与志愿服务劳动达6.7万余人次。

责任编辑:翟娇娇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