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守正创新:激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中秋之夜,北京门头沟京浪岛文化体育公园内,一场千年非遗“打铁花”正在上演。匠人将高温铁水奋力击向夜空,瞬间万千金珠迸射,如星河倾泻,与传统剑舞的飒爽英姿相映生辉。这场融合力量与美感的视觉盛宴,不仅令现场观众叹为观止,更引发我们深思:如何让承载民族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如此璀璨的光芒?
其一,以科技为舟,拓展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效能。 科技是打破时空壁垒、赋能文化传承的有效工具。面对年轻一代作为“数字原住民”的特性,应主动运用AR、V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体验场景。例如,开发“云端月宫”虚拟漫游项目,复原古代祭月礼仪,使用户跨越时空限制,直观感受传统仪轨的庄重与神话的瑰丽。通过智慧导览、线上互动游戏等形式,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可参与的体验,显著提升文化传播的效率、覆盖面和吸引力,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
其二,以创意为媒,增强文化内容的表现力与吸引力。 内容是根本,但表达方式决定传播效果。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年轻群体,将现代审美理念和创意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再创作。这包括开发兼具传统韵味与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如低糖健康月饼、国潮设计礼盒;创作富含节日元素、贴近当代语境的短视频、动漫、音乐等网络文化产品。当传统文化以更时尚、更亲切、更具创意的面貌呈现,便能有效打通与年轻受众的情感连接,激发其自发传播与二次创作,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
其三,以内核为灯,坚守文化传承的价值导向与精神本质。 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手段如何丰富,都必须牢牢守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核。对于中秋节而言,“团圆和睦”“家国一体”的思想是其灵魂所在。所有的创新实践,最终都应服务于彰显和弘扬这一核心主题。在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参与者从家庭的小团圆,延伸至对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家园情怀的体悟。要确保创新不偏离本质,技术不掩盖内涵,形式不冲淡内容,使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持其独特的精神标识与价值光芒。
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技、创意与内核三者协同发力。科技拓宽道路,创意装点行程,内核指引方向。唯有在这三重路径上稳步前行,方能使承载民族基因的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生生不息,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不竭动力。
热点信息
-
11月2日,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日前由中国旅游协会、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唐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
“千年文脉,融入菁菁校园。非遗技艺,点亮童真梦想。”为响应郑州市文化惠民战略,推动非遗保护与校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