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深耕场馆资源,构筑特色育人新高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青年政治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以党建为引领,深度挖掘校内场馆资源育人潜力,将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政教育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场馆育人体系。
一、深耕场馆资源,凝铸育人内核
学校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典型物件、典型精神”四类核心要素,系统梳理场馆资源蕴含的政治价值、历史意义与时代内涵,让静态场馆成为承载红色基因、传递思政能量的活教材。解码精神符号,传承育人薪火。聚焦四类核心要素,深入探寻人物成长轨迹,再现故事情节价值,阐释物件历史象征,提炼精神时代内涵,系统梳理场馆承载的历史文脉、红色基因与榜样事迹。通过对建校以来老校徽、旧教案、获奖证书、志愿服务日记等百余件实物开展溯源考证,详注年代背景、关联故事及象征意义,生动展现其承载的初心使命与价值追求。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志愿讲解员队伍,创新开展“物件+故事+精神”三维解读,使“沉默”展品“开口”说话,年均开展讲解服务200余场,有效推动抽象价值理念的具象化、生动化,为育人工作注入深厚文化底蕴与精神动力,实现精神传承与时代需求的紧密结合。构建叙事体系,夯实育人根基。依托校史馆、荣誉室、西部计划展厅等场馆资源为载体,系统梳理红色基因图谱,深入挖掘办学元勋、模范教师、杰出校友及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等典型人物事迹。通过整理珍贵日记手稿、开展深度访谈、收集影像资料等方式,生动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师生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建成红色文化资源档案库。在此基础上,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构建场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体系,将校史校情、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奉献担当等核心价值元素融入展陈逻辑与讲解内容,形成主题鲜明、逻辑清晰、感染力强的育人叙事链,切实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二、创新教育载体,激发多元体验
学校深度激活场馆资源,通过系统化场景创设与多元化活动设计,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动态的育人实践动能,着力打造集价值引领、情感共鸣、行为塑造于一体的思政教育实践课堂。打造主题课堂,强化体验教学。立足校史馆核心阵地,构建“党史+校史”双线融合的叙事体系,通过主题展区生动展现学校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紧密结合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地方青年政治院校,精准凝练并深入阐释“自加压、共奋进、重实效、争一流”的精神内核,深刻揭示其在新时代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中的实践价值。深度融入党建活动、主题演讲、党课录制、研讨交流等实践教学环节,将场馆打造为思政育人的实景课堂主阵地。充分挖掘人物、故事、物件资源等背后情感故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大局,勇担复兴重任,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深化实践浸润,促进知行合一。学校着力推动学生社团活动深度融入场馆资源利用体系,构建常态化、品牌化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场景,显著提升了场馆育人功能的实践性与浸润性。依托校史馆、西部计划展馆、荣誉室等核心场馆,精心策划并系统实施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实现了社团活力激发与场馆价值彰显的同频共振。将场馆资源进行有机串联与逻辑整合,创新性地开发并实施“校史溯源—西部奉献—荣誉激励”的校内一体化实践路线,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认知表达感悟、深化理解,最终实现从场馆认知到行动自觉的知行合一,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延伸至学生成长的细微之处与长远发展。
三、激活场馆效能,深化校地协同
学校坚持探索开放共享理念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径,推动场馆资源社会化利用,让育人成果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切实拓展思政育人边界,画出育人效益“最大同心圆”。推动教学阵地立体化延伸,深化思政育人成效。依托青年政治特色、党建引领优势、学科专业积淀,打造沉浸式、立体化育人空间。面向高校、党政机关、企业社区等群体,开发“红色舞剧展演、非遗手造工坊、沉浸式情景党课”三大特色课程,推出《乳娘》《挑山》《星火》等原创红色剧目12部,建成“艺相空间”红色文创工坊、“柳编红星”非遗传承基地等实践平台8个,年均开展校外思政教育活动百余场,成功打造校内校外思政教育的“流动课堂”。强化校地资源协同化发展,深化社会服务成效。学校将强化校地协同作为拓展育人格局、践行社会责任的核心路径,通过系统性整合场馆资源与区域发展需求,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网络。将校史精神、志愿文化、榜样事迹转化为生动育人素材,超千余人次中小学生先后入校学习参观,实现大学文化向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主动与兄弟院校建立场馆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破资源壁垒,促进优质育人要素跨校流动,使场馆资源价值在更大范围内释放集聚效应,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育人新生态。
热点信息
-
10月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期刊管理处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
10月17日至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