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鄄城县:“邻里文化书院”双驱动引擎 赋能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鄄城县依托“邻里守望·情暖鄄城”活动品牌和“文润万家”社区文化书院两大引擎,构建起“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人才共育”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向“种文化”“创文化”的转型升级。通过精准的需求调研、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以及资源的高效整合,成功打造出“活动常态化、阵地实体化、服务精准化”的社区文化新生态。
多元协同 持续焕发社区活力
精准需求调研,驱动活动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如虹桥社区286份中秋邻里节调研)、座谈会等形式,深度挖掘居民实际需求,确保活动内容与社区需求高度契合。案例显示,基于调研设计的“便民服务+休闲娱乐+政策宣传”复合型活动,满意度高达97.6%,充分验证了需求导向的有效性。资源协同整合,部门联动赋能。打破壁垒,联合教育、卫健、文旅等政府部门及公益社团,引入才艺展演、健康咨询、非遗展示等多元化服务。累计开展12场活动,覆盖超2000人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服务内容多样化。沉浸式体验,增强互动性。设置便民服务区(如血压测量、家电维修),解决生活刚需;休闲娱乐区(如趣味游戏),提升活动趣味性;文化体验区(如鲁锦编织等非遗项目),传承本土文化。通过场景化设计,显著提升居民参与度与归属感。
三级服务圈 实现资源下沉“零距离”
构建“县—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县里配菜、街道炒菜、社区端菜”的服务链条。在县级层面,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在社区设立分院,首批配送图书5000册,并定期输送展览、演出等资源,使居民能够就近享受优质服务。在街道层面,统筹辖区内的学校、企业、文艺团体等资源,建立共享目录,优化资源配置。在社区层面,提供场地设施,组织居民参与活动并收集需求反馈,确保服务精准对接。
“寻引育留”四步法 构建本土人才梯队
通过系统化人才策略培育可持续的文化服务力量——“寻”即发掘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等本土人才资源;“引”即对接县级专业人才及高校志愿者,充实专业力量;“育”即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服务能力,例如“银龄文化使者”计划招募35名退休专长者担任讲师(如戏曲演员张凤英培养百名爱好者);“留”即通过积分兑换、荣誉激励等措施稳定人才队伍,人才库规模达200人,其中本地“土专家”占比65%,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
“点单式”服务,确保需求导向精准供给
创新“居民点单—书院派单—人才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模式,推动文化服务实现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转变。每月初,通过微信群和入户调研,定制课程“菜单”。课程设计注重“三结合”:传统与现代(如鲁锦编织+时尚包袋)、理论与实践(茶艺知识+实操)、普及与提升(手机摄影基础+进阶)。截至目前,已开设36门课程(如“非遗小课堂”“银龄乐学”),开展活动340场,参与人数达1.8万人次,实现文化服务从“零星分散”到“系统持续”的升级。
培育社区组织 激发居民内生动力
推行社群孵化,居民自发组建了广场舞队、书法社、手工坊等28个社区组织,形成了自治共享的文化生态。鲁锦编织、鄄城泥塑等非遗项目通过书院课程普及,培养了56名传承人,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非遗活化”。居民累计创作了书法、绘画、手工艺品等1000余件,其中12件入选县级展览,实现了居民从“旁观者”到“创作者”的角色跃升,形成了“人人参与、享受、创造文化”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鄄城县将继续深化“邻里守望·情暖鄄城”品牌建设,拓展并优化“文润万家”书院的功能,强化数字化服务与跨区域资源互通。同时,总结“三级联动”和“四步育才”等成功经验,推动文化服务实现从“好戏连台”到“好景常在”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基层实践范式。
热点信息
-
10月15日下午,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青岛中华文化学院)“国学进狱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第三十...
-
10月13日,山东省图书馆党委和山东博物馆党委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学活动,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