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创新“一五三”育人模式,服务特殊教育事业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培养特殊教育与康复人才的高职院校,以“康教融合、产教联动”为核心理念,构建“一引领、五协同、三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崇德乐教、一专多能、合作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职特教发展之路。
一、坚持思政教育引领,培养让人民满意的特教教师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思政”育人体系。一是明确课程目标。秉持“让人民满意、能扎根一线、愿从事特教”的总体思政目标,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及培养结果鉴定。二是融入课程内容。将家国情怀、师德师风、职业责任、专业伦理等融入课程,依托“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在《特殊教育职业道德素养》《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技术》等在线精品课中设置“思政引领”模块,将爱心、耐心、责任心、担当和奉献精神等价值观植入学生内心深处。三是强化教学实施。打造名师引领、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定期邀请特殊教育领域的行业模范进校授课,激发学生以榜样为方向的职业情怀和专业发展目标。四是重视“第二课堂”。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言传身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特殊教育工作的认识。开展“全思政”引领,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结合特殊教育典型案例讲解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搭建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渠道。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团队于2024年获评“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相关成果获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教师获得山东省2024年度课程思政研课会大赛特等奖。
二、坚持政产学研用融合,建设康教人才培养高地
学院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五元协同育人模式,培育康教结合技能型专业人才。一是政策引领,落实育人发展目标。精准锚定特殊教育康复师资、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方向,构建人才培育框架。学院获批中国残联、教育部康复人才改革试点单位,成立山东省残疾儿童融合教育指导中心、山东省康复人才规范化培训基地,从顶层设计保障人才培养的宏观布局与资源供给。二是产业协同,重塑实践育人体系。深度对接康复行业需求与产业发展,以特殊儿童全人发展为核心,重构实训教学环节。与北京、上海等30余家头部康复机构共建52个“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将行业前沿国际认证课程嵌入教学,实现校内校外、通用专项技能实训联动,确保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三是学术赋能,强化专业教学实力。围绕学科发展、教师成长与教学资源建设,打造高水准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占比超90%,涵盖12类职业资格。近三年联合开展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5项,开发12本活页教材,建成11门国家级、5门省级精品课程,以科研反哺教学,推动专业知识与技术前沿化。四是科研驱动,激活创新育人动能。聚焦特殊教育领域关键问题,整合科研资源,通过校企、校际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实践项目,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推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发展。五是需求导向,动态优化培养方案。以特殊儿童家庭为服务终端,将康复效果与家长满意度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教师累计服务特殊儿童1000余人次,通过收集真实案例与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匹配社会需求,提升特殊教育专业育人实效。
三、坚持三方联动,以复合人才服务特教事业
一是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学院以特殊教育专业为核心,联动康复治疗技术、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跨学科构建“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顶层互选”的课程体系。以《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康复技能》等课程筑牢学生理论根基,设置“教育康复”“言语治疗”“职业技能指导”三大专业方向,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实用课程,学生毕业时平均能掌握3项以上职业技能。二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院联合山东省康复医院等,构建“专业+平台”的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积累经验。聘请一线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答辩,为学生提供就业前的专业指导;学院教师则为合作单位开展在职人员培训,输送最新研究成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赋能。三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配套搭建智库研究、技能认证和专业服务三大平台,赋能行业发展,服务省域特教事业。以山东新时代残疾人教育研究院为核心的智库研究平台先后完成全省残疾人康复机构评估等项目20余项,惠及全国13个省份、5000余名从业者。技能认证平台获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年培训社会学员300人次以上。以专业团队和实践指导小组为核心的专业服务平台,先后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等多项志愿服务,累计为2000余个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支持,时长达3000余小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热点信息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经全国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
-
6月26日,2025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推进会在广州召开。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负责同志出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