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崖州中小学校园刮起“民族风”
日期:2021-12-23
浏览:
来源:
作者:文韵
竹编、黎锦、竹竿舞、崖州民歌……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崖州区中小学校积极开启校内课后服务,不少学校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内容,加深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一时间,崖州区各个校园里,刮起了“民族风”。
崖州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崖州区各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后服务,丰富了校内特色课程、优化了课后服务,积极推进“双减”工作,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下一步,崖州区教育系统将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的内容,打造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师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和信心,让传统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异彩。
编织技艺,让“双减”更具民族特色
“老师,我的竹篮编好啦,您觉得好看吗?”近日,在崖州区海棠小学开展的课后服务上,学生们手里拿着编织好的“手工艺品”,兴致勃勃地向老师展示着。
开设竹编课程是崖州区海棠小学“双减”后的一次尝试。海棠小学校长陈业俊说,竹编是当地的特色,学校利用竹子多的资源,邀请专业老师到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让学生们能有机会学习这项技能,让竹编这个技艺可以传承下去。
竹编技艺进校园既助力“双减”课后服务,又传承了竹编文化,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编花篮,编出动手能力,编出对家乡文化的情感。海棠小学刮来的“民族风”不仅于此。学校还开设了黎锦特色课后服务,学生在学校就能近距离感受黎锦技艺的魅力。
“黎锦编织主要有椰子花、灯笼花、八字花、花生花、蝴蝶花5种花色。”在海棠小学黎锦的课后服务中,民间艺人黄丽英正手把手指导学生学习黎锦技艺,用黎锦搭起汉文化和黎族文化的融合桥梁。“以前我不知道黎锦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通过老师的讲述,我慢慢了解了黎锦的历史和文化。”学生小陈说。
陈业俊介绍,开设黎锦课堂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了解黎锦的历史及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从而自觉地发掘它的美,使“双减”更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今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海棠小学榜上有名,传承项目为竹编、黎锦。
唱歌跳舞,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跳竹竿舞、学唱民歌……“民族风”吹进了崖州区北岭小学。“双减”之后,学校把黎族特色竹竿舞作为每周五的课后服务项目。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清脆的竹竿敲起来,优美的舞蹈跳起来。学生跟随着音乐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我很喜欢跳竹竿舞,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传承传统文化,很有意义。”学生们在竹竿间穿梭,不断变换身形,竹竿声、乐曲声和笑声奏出一曲“校园欢歌”。
北岭小学校长刘玉认为,开展这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们的体质,锻炼意志,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让学生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彰显地方特色。
在崖州区港西小学,崖州民歌进校园,刮起了又一股“民族风”。
“作为该校的校本课程,崖州民歌从2013年走进课堂,就受到学生的欢迎。”港西小学校长陈江洲介绍,开设该课程能提升学生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让古老乡音能在校园里代代相传。
港西小学副校长麦宜斌是崖州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该校崖州民歌课老师。“我希望把崖州民歌引入课堂,才能更好地将崖州民歌传承下去。”麦宜斌说。
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开展课后服务,学校不断拓展课程内容,崖州民歌课程得到不少家长的大力支持,学生们学习热情也很高。“跟着老师唱民歌的时候,能感受到崖州语言的魅力。”不少学生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近日,雄安新区启动区中绿里项目入口广场上,“非遗流传,匠造雄安”安心党建文化节热闹启幕。易安社区百余...
-
锣鼓咚咚不停,影人上下翻飞。7月12日上午,河北博物院非遗会客厅,唐山皮影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