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东营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新闻发
日期:2021-12-02
浏览:
来源:
作者:孙溪悦
11月30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东营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市体校党委书记、校长王江勇,东营市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吴金生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进行解读。
东营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的背景
1986年7月,全国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由体育工作队逐步向小学、中学、大学“ 一条龙” 的学校化模式转型,旨在促进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向正规化、制度化和学校化转变。此后,教育部门以在普通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为切入点,实施了一系列“ 教体结合”的改革举措,其目的是以“教体结合”机制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承担教育领域的国际和国内体育赛事任务,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体系。体育部门以强化运动员文化学习和完善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育体系、丰富多元化办学模式来实施“ 体教结合”改革举措,且逐步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以此夯实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基础。尽管历经近三十余年“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的改革,但是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地位仍然薄弱,学校体育课程以外的课外体育活动规模、效应和质量仍无法破解以体育为手段促进青少年健康的瓶颈;文化学习也仍然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体校学训矛盾等问题依然突出。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并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此基础上,东营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以深度融合的理念,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服务及拓展多元化培养渠道,使政策体系和执行方向回归青少年健康需求,补齐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体育短板,释放青少年体育体系中的教育功能。故而,青少年健康促进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以跨领域、跨部门协同治理的方式,实现其体制和机制融合。
东营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起草的过程
2020年9月,东营市体育局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意见》;2021年5月,山东省《实施意见》下发后,为确保《实施意见》符合东营市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市体育局由局领导挂帅,成立文件起草工作组,在全市开展调研的基础上,与市教育局、各县区体育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综合部、市体育运动学校、部分体育类社会组织等进行多次协商沟通,形成了《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6月,市体育局以公函的方式向各县区体育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综合部、市体育运动学校、部分体育类社会组织对《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展征求意见。
7月对各单位的建议意见,进行了逐一的沟通说明,研究修改工作。
8月,在前期修改的基础上,再次以公函的形式向各县区体育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综合部、市体育运动学校、部分体育类社会组织征求意见。
9月,经市体育局公文发核程序审定,会同市教育局向社会正式公开发布《东营市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
东营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青少年运动意识明显提升,近视率、肥胖率明显降低,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内外环境进一步优化,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青少年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竞赛形成制度,体育培训更加科学,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到2030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保持全省领先。到2035年,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的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东营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东营市《关于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共计三部分内容。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主要工作包括推动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改革、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社会力量促进体系、健全激励评价体系五个部分,共21条。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建立督导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主要特色:提升校内体育活动质量。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积极创建青少年体育活动品牌,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开展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创建,推进“三大球”进校园。为青少年提供赛事平台。整合教育、体育系统的青少年赛事,积极构建市、县、乡和高中、初中、小学三级体育竞赛,对接国家、省U系列比赛,探索设立U系列比赛。畅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体育特长学生升学渠道,建立小学、初中、高中项目“一条龙”体系,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组成对口升学单位,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针对学校体育师资专业力量不强的问题,由学校和体育社会组织双向选择合作,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学校体育教学服务、开展学校体育训练,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开展各项培训服务。突出体育教师激励评价。合理设置体育教师量化考核,完善体育教师、教练员绩效考评机制,将体育教师、教练员课余、节假日期间指导学生训练和参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带操、运动队训练、大课间、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为推进“三新”领域“两个覆盖”工作落地见效,近日寿阳县妇联主席李小青带队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传统文...
-
7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黑龙江、吉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