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实施科技兴校战略 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实施科技兴校战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通过打造学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在推动有组织科研、开展重大科研攻关、服务人民健康、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校地融合共建促发展。学校与潍坊市建立融合共建协商机制,与政府部门携手共建“中国人全生命期共病队列研究”全国分中心。针对山东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成立合成生物学研究院。二是校际破圈联动增优势。设立重大联合攻关基金,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潍坊市疾控中心共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评估(潍坊)合作实验室”;主动融合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获批2个山东省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与山东省组织再生与修复重建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组织工程中心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相关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是校企跨界合作添活力。学校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牵头开发的国产创新药HW—N2001注射液已进入临床Ⅱ期试验。与东营市政府部门、山东道合药业有限公司共建“道合医药研究院及创新药物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创新研究院,获得总投资12亿元。
二、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激发科研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有组织科研。以科技平台为载体打造创新团队,围绕卫生健康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面向重点学科优势方向汇聚关键要素和优质资源。建设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9个,学校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ESI全球排名前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医药信息学获批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二是重塑创新平台架构。科学布局优势特色科研平台,以院士工作站为引领,建设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实验室、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60个,形成了以公共平台为基础、学科平台为主体、学科实验室为特色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体系。三是助推多学科交叉前沿科学探索。集成优势基础学科研究团队,承担“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重点专项和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中医药机制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立3D数字医疗研究所、医疗大数据与医学智能研究所、特种食品与人类健康产业研究所、脊柱数字化与微创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0个,构建“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运行机制。
三、聚焦高端人才引育,构建优势特色团队
一是加大领军人才引进。聚焦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一事一议引才计划”“高端人才引领计划”,围绕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构建优势特色团队建设新模式,以领军人才为引领,提升承接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二是增强学术骨干实力。依托设岗平台,引育省部级人才30余名,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培育山东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及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三是扩大青年博士储备。围绕“青创科技支持计划”“青创人才引育计划”“海外优秀青年项目”等,加大青年人才引育力度,搭建引才聚才品牌,学校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5个。
四、树立科研育人导向,打造人才培养品牌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构建了医防融合、医管交融、“医学+X”多学科支撑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获评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二是紧盯社会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卫生智库作用,为政府部门提供咨政报告,积极开展“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验研究”等国家政策支持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三是承担服务社会责任。扎根中国大地把人才培养放在卫生健康应急主战场,面向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对接行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多学科导师组”联合指导,构建“四结合、三经历、八能力”博士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适用性不断提升,不断以实际行动擦亮学校“沉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品牌。
热点信息
-
7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黑龙江、吉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
6月30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举行“为人民而歌——纪念王昆老师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深切缅怀这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