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
对话千年龙魂:湖南师大学子探寻道县龙船的非遗基因
6月27日至7月4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光影筑梦”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南省永州市,与“龙舟之乡”道县开启了一场关于千年龙船文化的深度对话。实践团成员拜访了陈兵寿、周承云、刘杰三位杰出的代表性传承人,聆听他们与道县龙船的深厚情缘,探寻千年龙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奥秘。
道县龙船习俗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舜帝时期,融合上古巫祭与端午习俗,形成“北祭舜、南念屈”的独特文化体系。道县不同村落之间的龙头气势威严、造型各异,每一尊龙头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陈兵寿便是这一精湛技艺的代表性人物。在采访间,陈兵寿向队员们讲述了道县“见头知村”的悠久历史,分享他与龙船龙头的故事。作为省级龙头制作传承人,陈兵寿在与龙船打交道的47年间,刻遍了道县各村龙头。“普通话说不利索,也讲不来大道理,给你们添麻烦了。”陈师傅有些局促地说道,殊不知,他对道县龙头的深沉热爱与执着坚守,早已在无声中诠释了何为大匠之心。
在道县上关街道水南社区,有一座简单的农家小院,这里是道州龙船崽崽制作传人周承云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把龙船缩小20倍就成了模型摆件,本地人称‘龙船崽崽’,也叫‘道州小龙船’。”周承云介绍。手工制作龙船崽崽工序复杂,需历经锯、刨、凿、刻、雕等多道精细工序。从16岁起,周承云便跟随家族长辈学习制作龙头和龙船崽崽,六十载春秋的深耕细作,让他成为了这门手艺的“活字典”。“现在唯一觉得有点可惜的是,很少年轻人愿意跟着我学。老祖宗们传了一代又一代,不能在我们这里断了线,只要有人愿意学,我愿意手把手教他们。”周承云动情地说。在他的努力下,这项古老的手工艺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们家的造船手艺是从太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绝对的祖传工艺,现在整个道县的传统道州龙船基本上都是我家打造的。”道县龙船制作技艺的“扛鼎传人”刘杰自豪地说道,“我们每年从正月就开始接到各个村的龙船预订,2018年一年就打造了30多艘龙船”。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是道州龙船品质的保障。从木材的前期处理,到船身的拼接、雕刻,再到最后的上漆、装饰,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刘杰严格遵循着先辈们留下来的工艺,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坚定完成把道州龙船制作技艺发扬光大的任务。虽然在传承的道路上,刘杰并非一帆风顺。现代工业的冲击,让传统手工制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刘杰坚信,道州龙船的文化价值不可替代,传统工艺必须坚守。他一边坚守着传统工艺的精髓,一边积极探索创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让道州龙船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位匠人用一辈子刻进木头的坚守,诉说着对传统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对传承不息的深切渴望!”团队负责人赖怡霏感慨道。三位传承人的故事,串联起道县龙舟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厚重足迹,他们的守正创新,也照亮了非遗传承的未来之路。道县龙船势如水上劲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激荡中,正奋力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热点信息
-
弋江镇,依水而建,缘水而兴,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能工巧匠辈出。“面塑(捏巧)”就是伴随着弋江古镇的繁...
-
6月27日至7月4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光影筑梦”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南省永州市,与“龙舟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