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昌乐县:文化书院撑起基层文化振兴“全龄伞”
“娃放了寒暑假,回村就去咱社区的文化书院。孩子们看书、写作业有地儿,还能跟着非遗师傅学手艺,家长省心,娃长本事!”近日,昌乐县红河镇红河社区居民王秀兰给在外务工的儿子打电话时,话语里满是骄傲。如今在社区,这座以“文化惠民、共建共享”为核心的乡韵红河文化书院,已成为覆盖“老中青幼”的文化乐园,为基层文化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红河社区聚焦不同年龄段群众文化需求,以文化书院为载体,整合资源、创新服务,将其打造成集文化传承、技能培育、研学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阵地。截至目前,书院已举办儒学讲堂、非遗体验、数字技能培训等活动6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4000人次,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文化服务新路径。
精准服务:让每个年龄段都有“文化归宿”
“以前农闲就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来儒学讲堂听老师讲《论语》。”72岁的居民刘建国是书院的“常客”。红河社区深谙“千人千面”的文化需求,以“分类施策、精准供给”为原则,构建起“书香、非遗、德润、乐动、创新、光影”六大服务板块,细化打造乡韵小站、邻里百草堂、非遗工坊等18处功能空间,形成覆盖全龄段的服务矩阵。在文体艺术活动室,村里的孩子跟着音乐老师学习古筝弹奏技巧;数字教室里,青年村民在专业讲师指导下练习助农直播;曲艺活动室里,老人们跟着曲艺名家学唱吕剧…… 从孩童到老人,不同年龄的群体在这里都能找到专属的文化乐趣,真正实现“各有所乐、各有所获”。
双轮驱动:破解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专业人才打底,志愿力量补位,才能让文化服务沉到最基层。”红河镇文化站站长贾树孝介绍道,一方面,书院汇聚儒学讲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名人等15位专业人才在此常驻授课,为文化传承与技能培育提供高水平指导;另一方面,组建红河曲艺小分队、青锋志愿者等6支志愿队伍深入辖区各个村庄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今年6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昌乐木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金柱走进书院,手把手指导20余名非遗爱好者学习木雕,让传统技艺鲜活起来;麦收时节,曲艺小分队带着锣鼓、二胡走进田间地头举办“丰收演唱会”,农忙后的村民围坐在一起,掌声和笑声此起彼伏;在每月一次的义诊服务中,来自昌乐县人民医院红河分院的医生为200余名老人测量血压、解读体检报告、发放健康养生手册,让暖心服务直抵人心。专业力量保证服务品质,志愿队伍拓宽覆盖范围,“双轮驱动”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场景延伸:让文化从“静态看”变“动态玩”
“原来咱木梁台遗址有这么久的历史!”参与“遗址探秘”活动后,12岁的张宇轩兴奋地说。红河镇突破传统书院空间局限,链接周边木梁台文化遗址、农作物采摘园、清水河公园等资源,打造“文化+历史+自然+艺术”复合型研学基地,让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青少年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探寻遗址奥秘,亲子家庭在采摘园体验农耕乐趣,艺术爱好者在清水河畔写生创作…… 截至目前,书院已组织此类研学活动8场次,参与群众200余人次。“我们要让文化走出展厅、融入生活,让每个人都能触摸到家乡的文化根脉。”书院负责人表示。
如今的红河社区文化书院,不仅是居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更成为基层文化振兴的“动力源”。下步,红河镇将继续完善书院基础设施,丰富服务内容,让这座“全龄友好”的文化阵地,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热点信息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
-
9月21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