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济宁:“四措并举”建设文化社区
济宁市任城区聚焦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为重要依托,精准对接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推动优质师资、精品课程、经典典籍、非遗项目等资源直达社区、直抵民心。通过贯通文化供给“快车道”、扩容文化服务“能量池”、构筑文化服务“活力场”、打造美好生活“加油站”,让群众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贯通文化供给“快车道”。聚焦基层文化资源供给堵点,构建全域高效流通体系。机制创新强统筹,建立区委宣传部牵头、部门联动的文化资源统筹机制,制定《文化惠民直达基层活动清单》,涵盖5大类200余项服务内容,实现需求精准对接;创新“文化社区合伙人”机制,吸纳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资源网络。阵地融合提效能,创新“阵地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动”模式,整合老年大学、运河夜校等118个社区阵地资源,年均开展“非遗进社区”“银龄文化周”等跨部门活动600余场,依托“智慧社区”平台联动“周六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日”,打造“幸福满意集市”惠民场景,联动“科普大篷车”打造“流动科技馆”进文化社区,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身边。数字赋能加速度,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数字平台,开发云课堂660课时,推出古琴、书法等线上培训111场,服务超1.2万人次,同步开展“雏鹰课堂”100余场次,实现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扩容文化资源“能量池”。深度挖潜文化资源,构建可持续供给生态。厚植本土文化基因,制定“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三年行动计划”,成立10个挖掘整理专班,梳理诗词、儒学、民俗等文化资源,改造提升乔羽艺术馆,建成“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总督署遗址公园等精品载体,累计接待超100万人次,在社区嵌入“运河科普驿站”,形成“科普+阅读+课堂”融合模式,为社区文化注入源头活水。构建人才赋能矩阵,整合文化名家、社区能人、青年创客等多元主体资源,在全区聘任71名文化社区科学带头人、124名科技辅导员,组建40人“科普讲师团”,围绕诗词传习、儒学讲堂、民俗传承、文创开发等领域精准培育本土人才。打造非遗传承联盟,联动高校、院团及传承人形成社会化服务联盟,建成“文化共创谷”孵化平台,年均开展“非遗过大年”“非遗进商圈”等活动180余场,推动剪纸、钩织、运河泥塑等20余项非遗技艺走进社区,惠及群众超万人次。
构筑文化服务“活力场”。创新活动载体,让文化服务可感可及。品牌矩阵强引力,构建“1+N”品牌体系,打造“太白月明诗酒中秋”直播(5.5万人次参与)、“四季文旅”节庆(梨花节、牡丹节、甜瓜节、葡萄节等)、麷街“国风盛典”等爆款活动,获新华社等央媒报道30余次。分龄服务全覆盖,老年教育形成“一核双翼多区域”网络,古槐街道“睦邻中心”年服务2000人次;青年群体依托“运河夜校”开设非遗手作、短视频创作等课程80期;少儿群体开展“红领巾讲解员”“运河少年读书会”及“雏鹰课堂”等活动,1人获省级故事大赛二等奖。沉浸体验活传承,创新“非遗在书院”活态品牌,设立社区论语角26处,举办经典诵读30余场;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打造家庭教育基地,开展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实施家长督学制,应用《家校学习共同体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十优家”幸福家庭工具包。
打造美好生活“加油站”。聚焦群众获得感,推动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空间升级优供给,建成省级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试点7个,上城书店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北门社区投200万元改造3500平米“睦邻中心”,集成党群服务、老年教育等多元功能,增设“任城义方”家长学堂,开展家长课堂10余次、进校服务7次,覆盖500余个家庭,被选为省级文化数字智能开放服务平台试点。服务精准暖民心,实施“一月一主题”计划,全年开展广场舞大赛、公园打卡、好书朗诵等活动6000场次,惠及20万余人次;依托需求调研定制诗词沙龙、非遗工坊、孝亲课堂等“菜单式”供给;通过“文明实践公益市集”为“一老一小”、新市民等群体提供送教上门、亲子共读服务,打造特色邻里文化节,连续19年举办邻居节,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文明浸润树新风,深化“书院+文明实践”融合,倡导孝老爱亲、邻里互助,依托文明实践所(站)、孔子学堂等载体,设立理论宣讲、科普教育等6类功能室,开展“理响声远”百姓故事汇宣讲大赛,成立“金宇创客汇”等10个理论宣讲工作室,开展基层宣讲589场,举办“理论宣讲进商圈”58场,联动“幸福满意集市”服务民生,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双浸润。
热点信息
-
7月31日,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向媒体公众通报第七届运博会总体安排、重...
-
近日,“冰雪溯源,创享未来——亚布力冰雪文化展馆开馆仪式暨亚布力度假区签约仪式”在亚布力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