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维驱动 培养托育服务专业人才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聚焦托育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围绕能力模块改革、课程体系重构、校企社协同育人、多元评价机制四大维度,紧密对接托育行业数字化、专业化、普惠化发展趋势,构建“岗课赛证”托育综合育人体系,致力打造托育人才培养高地。
一、能力为本,夯实职业发展根基
一是构建“三阶递进”能力模块。系统设计“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三大进阶模块。基础模块筑牢通识素养与职业道德;核心模块突出“照护-教育-管理”能力链,形成专业实力;拓展模块强化创新创业素养与综合管理能力,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二是打造高仿真实践环境。依托校内婴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回应性照护实训室、早期发展实训室等先进设施,高度还原托育机构真实场景。与青岛市20余家优质托幼机构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岗位体验平台。三是强化实践项目驱动。将托育机构运营模拟、社区托育服务项目设计等综合性实践项目贯穿教学,覆盖家庭托育、社区托育、机构托育等多元服务场景。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中学习科学照护、安全防护、家园沟通等核心技能,有效打破了“课堂”与“岗位”的界限,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
二、课程重构,推动理实深度融合
一是创设“问题导向型”课程资源库。设立“育儿问题收集箱”,广泛征集社区居民育儿困惑,累计收集涵盖婴幼儿膳食管理、行为引导、特殊需求照护等8大类567余条高频问题。专业团队深度分析,提炼出“婴幼儿情绪行为干预策略”“家庭-托育协同共育模式”等16个核心教学模块,融入《婴幼儿发展指导》《托育机构实务》等6门核心课程,确保教学内容源于真实需求。二是推行“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实施“院校教师+企业技师”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带着真实项目进课堂,并将项目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或研讨课题,实现教学与行业前沿同步。聘请20名行业资深专家组建“实践导师库”,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和毕业设计评审,为学生提供精准、权威的实践指导。三是实现课程内容动态更新。基于行业调研和“问题库”持续迭代,课程内容保持高度时效性。实践导师库的深度参与,确保教学案例、项目设计始终紧贴托育服务一线的最新实践与发展趋势。
三、协同育人,构建产教融合生态
一是共建高水平产业学院与实训平台。与科技企业共建托幼产业学院,引入虚拟仿真系统、智能仿真婴儿等高科技手段,打造集“教-训-证-赛-服”一体化平台,虚拟仿真系统累计完成婴幼儿急救模拟训练480次,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与应变水平。二是合作开发动态化教学资源。与济宁普惠托育集团共建婴幼儿营养膳食实训中心,联合开发“双元”活页式教材。累计开发28个模块化课程资源包,实现月均更新行业案例8例,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持续提升。一年内完成婴幼儿营养餐制作实训260人次,学生膳食方案设计能力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三是构建“1+N”实践基地网络。建设集教学、实训、科研、社会服务与行业示范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示范性托育中心。联合23家托育机构、5所妇幼保健院及8个社区服务中心,形成覆盖青岛及周边地区的“1+N”实践教学与服务网络。
四、多元评价,激发持续发展动能
一是建立常态化行业调研与反馈机制。学校定期开展托育服务行业需求调研,覆盖省内外126家托育机构,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持续提炼更新托育行业能力需求清单。成立由“政校行企”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近三年动态调整课程模块15个,优化实训项目占比至62%,确保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发展。二是实施“过程+结果”综合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要求细化为“师德践行”“社会责任”等6类可量化指标融入评价。引入“心理行为分析系统”等技术手段追踪记录实训过程,实现对学生操作技能的精准画像与指导。师生团队主导开发的“0-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养育”系列家长课堂,形成12个标准化课程包,惠及约300户家庭,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三是推动社会服务反哺教学。常态化组织“托育服务进社区”实践活动,年均开展服务10次,累计解决婴幼儿喂养困难、睡眠障碍等实际问题180例。从社会服务中积累的58个真实案例直接转化为课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认知、锤炼技能、提升素养,形成“实践-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
热点信息
-
日前,教育部党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2025年部党组第一轮巡视情况汇...
-
7月23日,由云南省博物馆出品的《探秘古滇》VR沉浸式体验展正式上线。 《探秘古滇》VR沉浸式体...